咨询热线:
400-111-8658

南通地理标志产品(二十六)——骑岸大方柿

阅读数:11 时间:2024-03-21 来源:admin

骑岸大方柿因形、色、味、质俱佳而闻名全国,享有“金盆月”美名,是当地人中秋节的必备佳品。柿树呈伞形,分枝稀疏,叶宽大,呈椭圆形。果型端正,外观饱满,呈方形,有一定弧度。果皮薄,呈橙黄色或朱砂色,易剥离。果肉细腻、果汁充溢、口味鲜甜,无核,富含多种维生素、蛋白质和矿物质,老少皆宜。

微信图片_20240321172158.png

2019年2月,骑岸大方柿经核准注册为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。

通州骑岸地区四季气候特征明显,境内地势平坦,西部属水网平原区,东部属海积平原区,土壤结构良好,耕作层和熟化土层深厚,表土疏松,为沙土质。境内河网密布,水资源丰富,水质上乘。优越的气候条件、水土资源给骑岸大方柿提供了理想的生长环境。

微信图片_202403211721595.jpg

骑岸大方柿已有300多年栽培历史,产地集中在十总、石港一带,老百姓家家户户都在房前屋后栽种柿树,其中尤以骑岸张家沙所产柿子最为著名,故又名张沙方柿。种植方柿是当地农民的主要家庭副业,收入较为可观,当地谚语有云“宅边柿树二十株,纳税交租年有余”“郭子下树莫忘肥,明年租利仍不愁”。清同治年间(1862—1874),通州举人陈昌鼐曾赋诗叹道:“骑岸金盆月,江淮众口夸。方平戴翡翠,通体染朱砂。滋燥润肠胃,甘醇溅齿牙。中秋有此物,何必觅其他。”

每年柿子收摘期间,柿农们大筐小篮,或肩挑或手提,将柿子带到市场上售卖,整个骑岸街一时热闹非凡。20世纪50年代,骑岸有一家“王恒胜”柿行,专门收购方柿。柿行将门市上收购到的柿子,通过商贩再转运卖到上海、无锡等地。


20世纪60年代,农业以粮为纲,挤树保粮,通州骑岸地区部分柿树被砍伐,最少时不足千颗。改革开放后,通州十分重视当地名产的恢复与发展,专门成立骑岸大方柿育苗基地,建立果树研究会,邀请高校专家进行栽培技术培训,骑岸大方柿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。

微信图片_202403211721591.jpg

2021年,十总镇成立“柿柿顺意”水果农民专业合作社,同意从农户手中收购柿子,帮助农民减轻销售压力。合作社利用国家下拨的农业发展资金建设了保鲜冷库,将供应期由原来的一两个月延长到五六个月,形成集种植加工、冷链运输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。2022年,探索推进首个政策性特色农业保险——骑岸大方柿综合保险,覆盖7个村、1778户,参保柿树4452棵。同年底,骑岸大方柿种植面积超4000亩,产量达1.2万吨。

微信图片_202403211721597.jpg

为让骑岸大方柿不再“养在闺中无人识”,通州多措并举,加大品牌建设力度,通过抖音、微店等网络平台直播带货,提升大方柿的市场影响力。十总镇还建成骑岸大方柿产销中心,对大方柿深加工产品进行研究,开发出“冰冻鲜柿”“精致柿饼”“大方柿奶茶”等产品,大幅提升产品附加值,深受消费者欢迎。2023年,骑岸大方柿参加第十五届江苏省农民合作社产品展销会,知名度进一步提升。


“金盆月”鉴赏会


清末状元张謇对骑岸大方柿十分赞赏。1922年8月,张謇特地在南通博物苑东水榭举办“金盆月”鉴赏会。梁启超、杨杏佛、陶行知、竺可桢、丁文江等与会人士品尝了骑岸大方柿,深为“金盆月”美味所折服,交口称赞、即席联咏。“金盆月”美名也随之远播大江南北。

微信图片_202403211721594.jpg
微信图片_202403211721592.jpg
微信图片_202403211721593.jpg


抗日战争期间,日伪军在骑岸大肆杀害老百姓,焚毁房屋,砍伐柿树修筑工事,骑岸大方柿濒临灭绝。面对日伪暴行,骑岸人民奋起反抗,配合当地部队开展抗日活动,为南通地区反“清乡”斗争作出了重要贡献,骑岸大方柿也成为军民鱼水情的历史见证。时任南通县县长梁灵光曾说过:“我们每取得一次胜利,老百姓就用最好的东西来慰劳我们。有一次,以为大娘塞给我几个柿子,我都没舍得吃,留给伤病员了。我们的革命之所以能取得胜利,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啊!”

微信图片_202403211721596.jpg


本文内容选自《南通地理标志》